close

IMG_0796.JPG

在微許陽光下甦醒的藍德爾山。頂端的石灰岩夾層特別清楚。

IMG_0797.JPG

啟程離開班夫前,再看最後一眼。
今天要一路往北,沿著冰原大道(Icefield Parkway)開到Japser。如此的大晴天,對欣賞沿路的高山再好也不過了。為了彌補十多年前,在遊覽車上打瞌睡而錯過風景的遺憾,我今天搶先占到前座。
接上國道前的路上(Tunnel Mt Rd),先遇上的是坐落於班夫北邊的Cascade Mt.。

IMG_0799.JPG

因為它與藍德爾山處與同一條走向線上,裸露的岩層跟藍德爾山一模一樣:

0799a.JPG

靠近山腳的垂直峭壁(1)為Pallister Fm以及Alexo Fm的白雲岩。中間坡度較緩的碎石坡(2)是Exshaw Fm以及Banff Fm的泥質石灰岩。頂端的峭壁則是Livingstone Fm的石灰岩。仔細一看,還會發現Cascade Mt.的山壁上保有造山運動形成的皺褶(箭頭處)。
接上高速公路時,左方的小山丘為Tunnel Mountain。

0800a.JPG

班夫鎮就在其右後方山腳。後方是Sulphur Mountain,也就是遊客都會去搭纜車,去鳥瞰整個班夫河谷的山頂啦! (箭頭處為休息站) 今天我們就不再去跟遊客擠了 :P
Tunnel Mountain裸露的Livingstone Fm,跟Cascade Mt和藍德爾山屬於同一個逆掩斷層(overthrust)。Sulphur Mt.則是包括相同沉積地層,但被逆斷層推擠到Cascade Mt和藍德爾山之上的另一個逆掩斷層。Sulphur Mt.大多為泥質石灰岩(2),易風化,所以大部分都為植被所覆蓋。只有最頂端的稜線部分保有薄薄一層Livingstone Fm. (3; 裸露部分)。
北上第一座動物橋:

0801a.JPG

這裡是一處背斜,前景的兩處Livingstone Fm.原為∩型拱的一端(A),後方高處的Mt. Brett則為另一端(B)。中間的拱早已侵蝕為山谷。

0802.JPG

河谷右方的Mt. Cory為垂直岩層所構成。圖中右邊最大的那面岩壁為Pallister Fm.的白雲岩。
再過幾分鐘,映入眼簾的就是龐大的城堡山(Castle Mt.)。

0803a.JPG

前一天看到的前寒武紀至中寒武紀岩層,在這裡完整的呈現。

0806a.JPG

如同夢蓮湖和翡翠湖周邊的山壁,城堡山綿延不絕的城牆為石灰岩質的Cathedral Fm和Eldon Fm構成。
0808a.JPG
在露易絲湖休息站歇腳。

IMG_0811.JPG

到了Hector Lake附近,終於看到晚寒武紀的岩層了(Sullivan Fm, Lyell Fm)。

0817a.JPG

Dolomite Peak的對面(跨過河谷以及公路)就是鴉爪冰河(Crowfoot Glacier),因其伸出於兩層台階上的冰舌出名。

0819a.JPG

在看了這麼多階狀岩壁的地層圖後,不難想像這兩條冰舌覆蓋住的,便是頁岩層的位置,因風化而形成了台階的平面。
較高的冰舌位於Stephen Fm頁岩層台階。較低的冰舌台階則是由Cathedral Fm其中的一小層頁岩形成的(箭頭處)。這層頁岩位於Cathedral Fm由下到上,約1/3厚度的地方。城堡山的Cathedral Fm層中,亦可在同樣位置看見此台階。

0822a.JPG

冰河的右方。前方是弓湖(Bow Lake)。
順帶一提,離這觀景點不遠處,有一道輝綠岩岩壁(Crowfoot diabase dyke)。撰寫這篇遊記,參考地質圖時才發現的,而且就在公路邊:

map.JPG

岩壁貫穿的是新元古代Miette Gp的沉積岩(在這裡位於冰河谷最低處,大多被植被覆蓋)。這暗色的露頭雖然不起眼,但比那些聳立於天的寒武紀岩壁還要古老。再者,在沉積岩居多的班夫­-露易絲湖地區,如此的火成岩算是非常稀有了。有機會去參觀鴉爪冰河的地質愛好者,不妨在到達停車點前,注意一下北側的路邊吧! (座標: N 51.659088, W 116.425738)

IMG_0825.JPG

繼續北上,跟雲的影子賽跑。
在橫跨北薩克齊萬河前,晚寒武紀和更年輕的奧陶紀(Ordovician;4.9至4.4億年前)岩層隨著對岸的Mount Wilson現身(綠色虛線以上):

0827a.JPG

Mount Wilson底部的Sullivan Fm和Lyell Fm,在先前Dolomite Peak一帶是構成頂層的。細虛線代表不整合面。

IMG_0828.JPG

北薩克齊萬河(North Saskatchewan River),也就是穿過艾城中心的那條河流。河流源自於稍後會參觀的哥倫比亞冰原,這裡算上游,所以呈現辦狀河道,不同於艾城的曲流河谷。

0831a.JPG

近看Mount Wilson,比較看得清楚上半部的奧陶紀岩層。頂端的石英岩比石灰岩和白雲岩更堅硬,所以形成了近垂直峭壁。

IMG_0835.JPG

在山腳下的休息站歇一歇。

0832a.JPG

休息站南邊的Mount Murchison,裏頭的晚寒武紀岩層較厚(綠色虛線以下)。

IMG_0833.JPG

休息站的汽車旅館。睡在如此龐大的岩壁下,會有些壓迫感呢。
吃完午餐後,開始爬山路了。
IMG_0837.JPG

注意前方岩壁。

IMG_0838.JPG

近看,這面緊挨著公路的峭壁竟高達六百公尺!

0840a.JPG

上半部是同樣構成藍德爾山峭壁的泥盆紀Palliser Fm白雲岩,下半部則是Southesk Fm和Cairn Fm的白雲岩和石英岩。
在U字型彎路上回頭,望向剛才繞過的Cirrus Mountain南半部(下圖右)。
 
IMG_0842.JPG才按下快門沒多久,我們就在隘口的觀景台停了下來。

IMG_0843.JPG

右下角那一塊就是兩張圖前的峭壁。Cirrus Mountain的南半部看似很有規律地,由疊層所構成。非然! 圖中的左側與右側其實不同一回事!

0843q.JPG

山的左半部是逆斷層上盤,岩層比右邊老(左側的山頂同於右側的山腳)。同一座山包含了奧陶紀、泥盆紀、和石炭紀(密西西比紀)。

IMG_0844.JPG

把鏡頭放到最大,來體驗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
IMG_0845.JPG

Cirrus Mountain北半部。

IMG_0846.JPG

Cirrus Mountain對面的這座山(Mt Saskatchewan的一部分),同樣也是Palliser Fm白雲岩,但岩層走向與坡度幾乎平行,所以有點貌似花崗岩剝蝕。
過了Sunwapta隘口,就接近Athabasca冰河了。

IMG_0848.JPG

最高的那座是Mount Athabasca。在亞伯達省,Athabasca這名字並不陌生。Athacasca源自於亞伯達與薩克齊萬省邊界的一座大湖,在克里族(Cree)語中的名字,意為「蘆葦生長之處」。隨著殖民以及西部的開拓,Athabasca這名字被冠在許多事物上: 山、河、瀑布、冰河、油沙、大學、鄉鎮、船艦、礦物···連火星上也有座峽谷稱作Athabasca。

IMG_0849.JPG

Athabasca冰河就在左前方那座山後面。

IMG_0881.JPG

Sunwapta湖邊的停車場,冰河後方的哥倫比亞冰原(Columbia Icefield)壟罩在一片雲霧中,但能看見冰河彷彿綿延不絕地由高處,沿著山谷一層層的台階流下。

IMG_0882.JPG

從我們這個距離望去,行駛在冰河上的冰原雪車(snowcoach)比蟲子還小。今天也有一堆第一次體驗踏上冰河的遊客。回想十二年前的經驗,因為只穿著秋裝,在冰河上不到二十分鐘就凍到耳朵發紅了。

IMG_0883.JPG

跟後方的數層冰雪堆成的台階相比,四公尺高的冰原雪車看起來無比渺小。
研究生中,研究石頭的畢竟多於研究冰河的,所以今天要看的是後退磧(recessional moraine),也就是冰河前端融化時,所留下的沉積物。

IMG_0851.JPG

這裡的遊客也不少。

IMG_0857.JPG

大小不一的石塊混雜在一起,顯示淘選度低劣(poor sorting),為多數冰河沉積物的特色。右上方裸露的是基岩。

IMG_0853.JPG

基岩上的冰川擦痕(glacial scour; 橫向),與垂直的沉積層形成對比。在曾全被冰原覆蓋的加拿大,辨認冰川擦痕是每個地質學生都需必備的基本功。要是把擦痕和沉積層搞混的話,那就太遜啦!

IMG_0861.JPG

分辨出來了嗎?

IMG_0854.JPG

頁岩層中,氧化的黃鐵礦。

IMG_0855.JPG

拉近一點,竟然還看得到中心尚未氧化的正方形晶體。

IMG_0863.JPG

來一張久違十多年的冰川合照! 冷颼颼的風從冰原方向吹來,所以得一直走動,保持身子暖活。

IMG_0865.JPG

步道後那排高高的碎石,是由冰川的側邊堆積起來的,稱作側磧(lateral moraine)。上冰河的巴士就開在側磧後方。
IMG_0868.JPG

IMG_0875.JPG

回頭看停車場和Sunwapta Lake。冰河的融水由左側注入小湖(注意到三角洲了嗎?)。前景一塊塊白白的是基岩,不是雪喔!

IMG_0878.JPG

從Sunwapta湖邊的停車場,望向冰河左側的Boundary Peak。

IMG_0879.JPG

在冰河前方溜達了近一個小時,才回到陽光煦煦的停車場,聽博士生講解。

IMG_0888.JPG

又上路了。右前方是Mt. Kerkeslin,主要為Gog Group的石英岩形成。同一條岩層,從露易絲湖開了兩百多公里,到這裡還看的到,這就是沉積岩的威力。事實上,距離此處四百多公里的卑詩省北部,才是Gog Group結束的地方。
冰原大道的最後一站,我們來看看這層石英岩到底有多厲害!

IMG_0903.JPG

這可不是階梯侵蝕出來的喔。

IMG_0906.JPG

是溪水!

IMG_0889.JPG

Athabasca瀑布周遭的河谷,貌似石灰岩地形,其實是砂岩變質成的石英岩。岩壁上的節理中,還觀察得到交錯層。
IMG_0891.JPG

IMG_0904.JPG

石英岩比石灰岩更難侵蝕,這條濺著白花的小溪也算不簡單了。

IMG_0907.JPG

冬天時,結冰的溪谷岩壁將成為攀冰者的樂園。

IMG_0895.JPG

小溪在此注入Athabasca河。
過了Athabasca瀑布,再開半個小時即可抵達冰原大道的末端,Jasper。但我們今晚先不進城,而是在快到Jasper前的Wapiti營地做最後一晚的露營。有了前三個晚上的經驗,大家迅速地搭好了帳篷,搬出了涼椅,圍繞在營火邊。到了這裡,突然覺得營地空間變小了,而且跟其他遊客之間距離較短,總覺得沒有恐龍省立公園和班夫的營地來的寧靜和隱密。
不過,倒是看到了一隻母的elk。

IMG_0911.JPG

IMG_0914.JPG

IMG_0915.JPG

八成是進來找遊客沒收好的食物吃。

IMG_0916.JPG

Athabasca河。聽說有人後來看到對岸有一群狼。

IMG_0925.JPG

因為是最後一晚,沒烤完的棉花糖也得積極地消掉。多年露營下來,從來沒有一次能把買來的棉花糖全吃完的。
團旅最後一晚,原先沒辦法參加較早行程的研究生,也特別從艾城開了過來,跟大夥兒一起歡樂。四個小時的車程雖遠,但Jasper畢竟是洛磯山脈最靠近艾城的地方,所以開這趟路對艾城人算是家常便飯了。
明天只剩下回家的車程,所以今晚我們就給它睡個夠吧!
(因為這回團旅是從Jasper反方向回艾城,所以並沒有在Jasper或回程的景點久留。若對這段路線有興趣的話,請參考 "2016冬‧Jasper周末遊" 和 "2016夏‧山腳露營" (撰寫中)。)
 
2014夏‧洛磯山脈地質巡禮  完
下回: 2014秋‧溫哥華地質一日遊
 

參考文獻(地質圖):

Aitken, J.D., Norford, B.S. (1967) Lower Ordovician Survey Peak and Outram Formations, Southern Rocky Mountains of Alberta.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15, 150-207.

Belyea H.R., McLaren D.J. (1964) Devonian Correlations Near Sunwapta Pass, Banff National Park, Alberta.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12, 779-807.

Charlesworth, H., Erdmer, P. (1989) An overview of the geology of the Rocky Mountains between the Athabasca and North Saskatchewan Rivers, Edmonton Geological Society Field Trip, September 23-24, 1989.

Price, R.A., Mountjoy, E.W. (1972) Geology, Banff (east half), west of Fifth Meridian, Alberta-British Columbia.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, "A" Series Map 1294A, 2 sheets.

Price, R.A., Mountjoy, E.W. (1972) Geology, Mount Eisenhower (west half), west of fifth meridian, Alberta.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, "A" Series Map 1297A, 2 sheets.

Price, R.A., Cook, D.G., Aitken, J.D., Mountjoy, E.W. (1980) Geology, Lake Louise (east half), west of fifth meridian, Alberta-British Columbia.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, "A" Series Map 1482A, 2 sheets.

Price, R.A., Cook, D.G., Aitken, J.D., Mountjoy, E.W. (1985) Geology, Jasper, West of Sixth Meridian, Alberta.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, "A" Series Map 1611A, 1985, 2 sheets.

Westrop, S.R. (1989) Facies anatomy of an Upper Cambrian grand cycle: Bison Creek and Mistaya formations, southern Alberta.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6, 2292-2304.

arrow
arrow

    雪球石榴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