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七點半,出了帳篷。走在濕冷的橡皮地磚上,抬頭一望,就是班夫的地標:

IMG_0752.JPG

藍德爾山(Mt. Rundle)為洛磯山脈中,單面山的代表例子。晚泥盆紀(Devonian)至早石炭紀(Carboniferous)的石灰岩以及白雲岩層,比較耐風化,所以形成垂直的峭壁。相較之下,之間的泥岩層構成斷面上,坡度較緩的碎石坡。

藍德爾山位處於一條西北-東南走向的逆衝斷塊上,被逆向斷層推擠至較年輕的中生代岩層上。較陡的斷面指向推擠的方向,由西往東。

0752a.PNG

算了,先別看了。還是趕緊沖個熱水澡,暖暖身子吧。

早上先拜訪Johnston Canyon溪谷。原以為是需要登山鞋的路線,沒想到是這麼先進的步道設計:

IMG_0760.JPG

總覺得少了些自然感。

IMG_0763.JPG

溪谷裡的石灰岩層,屬於早石炭紀(密西西比紀;3.6至3.3億年前)的Livingstone Formation,和暴露在藍德爾山頂端的石灰岩是同一層。

IMG_0762.JPG

石灰岩層中,偶爾夾雜著一些白雲岩層。白雲岩從石灰岩變化而來,但比較耐侵蝕,所以容易形成台階頂層。在河流地形,這就成了瀑布:

IMG_0764.JPG

IMG_0766.JPG

IMG_0768.JPG

雖然美東的尼加拉瓜瀑布也是以相同原理形成的,在這狹窄的溪谷裡,更能感受到小小水流的巨大力量。

在露易絲湖遊客中心吃了貴得要命、少得可憐的午餐後(別擔心! 車上點心多得是),趕快把周圍景點一網打盡。

IMG_0774.JPG

一說到露易絲湖(Lake Louise),就令人想到坐落在兩山之間,湖水對岸的維多利亞冰河(Victoria Glacier)。看似就在露易絲湖的對岸,其實,冰河的末端與觀景區之間的距離,是湖長度的四倍,共七公里左右! 冰河所在的山後方就是卑詩省。

露易絲湖一帶的岩層,均屬於比藍德爾山更古老的寒武紀(Cambrian;5.4至4.9億年前),為古生代的開頭。 其實,湖邊的觀景區以及著名的城堡飯店,都坐落於一層更老的新元古代(Neoproterozoic;10至5.4億年前)沉積岩上(Miette Gp)。這岩層的上方,是早寒武紀的海底石英岩和砂岩(Gog Gp)。疊在上面的薄薄一層頁岩(Mount Whyte Gp),形成了冰河所在的峭壁的最頂端。被冰河覆蓋住的,主要是中寒武紀的石灰岩(Cathedral, Eldon fms)以及頁岩(Stephen Fm)。其中,Eldon Formation的石灰岩形成了湖邊幾座高山的最頂層。

0781a.PNG

冰川谷裡多雲,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。改看湖北邊的山壁吧:

IMG_0779.JPG

前景的幾座山頭,都是早寒武紀的Gog Group。後方那個像半圓形劇場的兩個山峰,則是較晚的中寒武紀石灰岩構成。

0780a.PNG

這些岩層稍後在夢蓮湖與翡翠湖也會看到。其中,Stephen Formation在化石界中大有名氣。為什麼呢? 稍後再解釋。

IMG_0787.JPG

回憶中,十多年前來這裡時,遊客還搶著跟不怕生的松鼠拍照。如今,一根根的自拍棒,如兵器般在空中揮舞著。拜昨晚雨水所賜,遊客沒有想像中的多,但停車場依然一位難求。掌車的學長學姊得把我們放下,自己在停車場慢慢打轉。

沿著遊客的腳步,我們來到了夢蓮湖(Moraine Lake)。Moraine指的是冰河融化時,在末端留下的沉積物。確實,夢蓮湖坐落在一座冰川谷的末端,但山谷內現在只剩下一層光禿禿的沉積物(箭頭處)。

Lakemoraine_sat.PNG

當然,對遊客來說,夢蓮湖最有看頭的,除了碧藍色的湖水,就是聳立於後方的十座尖山。乾枯的冰河谷也因此被稱為「十峰山谷」(Valley of the Ten Peaks)。相同於露易絲湖周圍的高山,這十座山峰不只構成大陸分水嶺的一部分,也形成了亞伯達與卑詩兩省之間的邊界。

IMG_0795.JPG

因為多雲,相機有點補色過度。不過,這樣恰好能夠清楚地分辨出風化為橘色,Cathedral Formation的白雲岩層。

0795a.PNG

其餘的地層順序不變,跟在露易絲湖一樣。

自從山谷裡的冰河消失後,大自然的侵蝕力量已在山腳邊堆起了巨大的崖錐。要把這些高山全部風化為平地,還得等上數億年呢!

遊客中心旁,就有一座高達三十多米的落石堆:

IMG_0790.JPG

家具般大小的沉積岩碎塊,來自於後方的山壁。從這個角度,只能看到最低層的Gog Group。

IMG_0791.JPG

左方的石柱又名「巴貝爾塔」,與地面落差470多米,相等於台北101去掉天線的高度!

IMG_0794.JPG

層次分明的砂岩,搭配著暖橙色的外表,不難令人聯想到西域的黃土廢墟,或是布呂赫爾(Bruegel)畫筆下的通天塔(Wiki連結)。

IMG_0792.JPG

小落石堆上建有步道,可一路攀爬,一路觀察這些墜落了幾百米的岩石。

IMG_0793.JPG

泥岩層中的波痕,似乎保有些許生痕化石。

石堆的頂端是欣賞夢蓮湖的經典角度。這幅景色曾在70年代被印在二十元鈔票上,因此又被稱為「二十元風景」(the twenty-dollar view)。恰巧,進入國家公園的門票就是$20。只可惜,現用的二十元塑膠鈔上只有皇后的臉,沒啥自然景色!

雖然到處都是拼命在拍照的遊客,不過既然都大老遠來了,不裝模作樣一下不行。做完了遊客該做的事之後,沿著公路北上,在露易絲湖系統向西轉,進入卑詩省。

DSC02439.JPG

我對自然橋(Natural Bridge)的印象,只有石頭中那個不怎麼大的裂縫而已。十多年前,還看著幾個不怕死的遊客從上頭,那兩呎寬的石拱頂跳躍過去。或許,唯一可怕的,是底下的白花急流吧。說著說著,我自己也站上了岸邊的石灰質板岩。風化成鋸齒狀的直立板岩層,抓力特別好,不用擔心滑倒,只怕鞋底磨損過度而已。

和世界上多處的天然石拱一樣,自然橋是由流水侵蝕而成的。

DSC02443.JPG

岸邊,橘色的白雲岩層夾著灰色的石灰岩層。

翡翠湖就在不遠處。

DSC02453.JPG

抵達時,這裡才剛下過太陽雨。過了橋,從後方的樹叢探出頭一看,湖上竟搭起了鮮豔的雙彩虹:

DSC02447.JPG

頭一次看見霓虹。可惜,相機這時已沒電,手機拍的馬馬虎虎。

如曇花一現,彩虹隨著雲霧的飄動,幾分鐘內便不見蹤影。

DSC02451.JPG

在之前幾站稱霸山巔的Eldon Formation,在這裡淪為山腰的一部分(左方前景),被更年輕的岩層疊壓在上頭。

02447a.PNG

此處,台階狀的陵線也是為石灰岩與頁岩層的差異風化而形成;Pika Formation的底部有一層頁岩。

翡翠湖周圍的山峰,大多為寒武紀中期以及晚期的岩層。

DSC02452.JPG

翡翠湖東南方的Mount Burgess,主要為泥質石灰岩構成,與自然橋的板岩,同屬於Chancellor Formation。左邊那山脊的左後方,在另一條山脊上,便是世界著名的Walcott Quarry露頭,位於Stephen Formation的頁岩中,保有地球上最早的軟體動物化石,其五花八門的型態,見證了寒武紀生物的急速演變。要參觀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化石層,不僅需要專業人士帶領,還得攀爬二十多公里的路程,來回十個多小時,(當然,還得交上一筆錢)。像我們這些沒甚麼機會的人,就去博物館看吧! (註: 2016年的研究生遠足原包含此行程,但因人數不足而取消)

DSC02454.JPG

山頂的缺口頗有特色。

回到營地,今晚煮義大利麵。陰森的松樹下,橡膠地磚鋪成的地面還有點潮濕。看來第一晚沾上的溼氣的睡袋,得到明天才會乾。

DSC02455.JPG

傍晚七點的藍德爾山,太陽已移向斷面的後方。自從巨大的冰河融化後,這片山壁到底見過了多少次日落日出呢?

 

下回:  洛磯山脈地質巡禮(下) 橫跨1.8億年的冰原大道

 

參考文獻(地質圖):

Balkwill H.R., Cook D.G., Mountjoy E.W. and Price R.A. (1980) Geology, Golden (east half), west of fifth meridian, British Columbia. 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, "A" Series Map 1294A, 2 sheets.

Price R.A. and Mountjoy E.W. (1972) Geology, Banff (east half), west of Fifth Meridian, Alberta-British Columbia.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, "A" Series Map 1496A, 2 sheets.

Price R.A. and Mountjoy E.W. (1972) Geology, Banff (west half), west of Fifth Meridian, Alberta-British Columbia.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, "A" Series Map 1295A, 2 sheets.

Price R.A., Cook D.G., Aitken J.D. and Mountjoy E.W. (1980) Geology, Lake Louise (east half), west of fifth meridian, British Columbia-Alberta.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, "A" Series Map 1483A, 2 sheets.

Price R.A., Cook D.G., Aitken J.D. and Mountjoy E.W. (1980) Geology, Lake Louise (west half), west of fifth meridian, British Columbia-Alberta.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, "A" Series Map 1482A, 2 sheets.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雪球石榴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